新华网再次刊登国际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中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今天讲述的是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与中国结缘的故事。作者以第一视角记录自己从单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到通过学习汉字、了解中华先贤的思想、关注时事,逐渐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大国崛起以及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
故事梗概
文字作者:夏晓浩(尼日利亚)
绘画作者:樊亚琳
绘本描述了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从开始对中国的陌生好奇,到后来遇到信任的老师,了解中国的文化,进而成为促进中非友好关系一分子的故事。
绘本全篇
1949年10月1日,一位伟人站在红旗招展的天安门城楼上,用浑厚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让世界听见了她的声音。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
悠悠岁月,70多年过去了,而今,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忽视这位崛起的东方巨人。中国经过70多年的快速发展,以更加自信而大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她的魅力。
和许多外国人一样,我最初也是通过那些精彩的功夫电影认识中国的。
万里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那时的中国对我而言,既遥远又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这让我萌生了对中国一探究竟的想法。
刚开始学汉语的时候,我感觉很难。我不仅咬字发音不准,而且记忆汉字让我很头疼。好在教我汉语的邢老师一直鼓励我,她说学习汉语不能急,学语言需要日积月累,多多练习。
邢老师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教我们。她很有耐心,手把手地教我们写汉字,还常常用中文跟我们聊天,在轻松自在的中文环境中训练我们的口语。我们慢慢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进步越来越快。
后来,邢老师因工作期满要回中国了。我感到非常难过,舍不得老师离开。她临行前对我说:“夏晓浩,你学习汉语很有天赋,又这么努力,一定能把中文学好。加油!我会为你骄傲的!”老师的话一直激励着我,每当我学累了,想停下学习的脚步时,邢老师的话就会在耳边响起。
我的新老师换成了一位姓吴的男老师。他是一个性格开朗、责任心强并且能力出色的人。他一直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我们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多亏了吴老师的教导,我现在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并且掌握了三千多个汉字。
学习汉语为我通往新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 我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知道了几千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友爱互助。他还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主张构建一个各尽其能、各有所得、友爱和谐的社会。无论是孔子的思想还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抑或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的传统理念,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来到中国后,我发现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不计其数、物美价廉的产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的骄傲,中国的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肯定与欢迎。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带着蓬勃的朝气,大踏步地往前奔走。
中国现在已和很多非洲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在非洲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促进了很多非洲国家的工业发展。
2019年,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内燃动车组首批两列新车的出厂仪式在中车大连公司旅顺新厂举行。这些车是中车大连公司首次研制的动力分散内燃动车,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据说是根据尼日利亚的国内环境专门设计生产的。
多年来,中国和非洲已成为很好的贸易伙伴,中非之间已经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将会使中国越来越繁荣,会让更多非洲国家逐步摆脱贫困。中国已经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赞誉。
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如今会说中文的我更容易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会说中文的学生更有机会获得奖学金来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中国为改善世界人民生活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尼日利亚,中国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2019年是尼日利亚加入“一带一路”的第一年,也是尼日利亚与中国友好关系的新开端。日新月异的中国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进入尼日利亚的市场。中国企业也更多地参与了尼日利亚的发展,并为当地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就业岗位。
如今的中国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她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她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她不但帮助我们发展和建设,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关键时刻帮助我们抗击疫情。这样的大国也让我们更加羡慕和敬佩,全世界也都听见了中国的声音。
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一分子,也希望中国和尼日利亚的友谊能够继续加深,两国共同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作者自述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樊亚琳。绘本《世界听见了中国声音》是我的毕业创作。文字作者是来自尼日 利 亚的夏晓浩,绘本内容是从一个留学生的视角看现在的中国。作品中的故事内容与场 景表现描绘了祖国繁荣与富强,学生与老师的友谊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优良传统,本次创作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向世界介绍飞速发展的中国。
插画作为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在叙事性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性思维,包括人物场景的塑 造,故事情节的传递与表达,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视觉层面乃至精神世界的一场盛宴。
创作解读
绘本风格:插画融入超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比和戏剧化的构图描绘了祖国的繁荣景象。此外,在绘制插画时,主要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世界。画面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感与想象力,整体构图设计深入人心。
角色设定:人物采用不同的五官、面部线条与形态,在配色基本一致的情况之下体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
主体物设定: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将不同物体融入同一空间,创造出生动有趣的主体。构图新颖独特,造型夸张,海陆相融,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从而吸引读者,增强读者兴趣,也能缓解读者阅读书籍时的疲惫,更易于理解书中想要表达的信息,并给予一定的想象空间。
导师点评
樊亚琳同学的这部毕业设计作品,描述了尼日利亚留学生夏晓浩学习汉语的经历,以及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悟。画面表现运用对比与夸张的造型手段,平面元素叠加的背景处理方式,构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整体色调统一且层次感强。整部作品运用多元化的设计思维方式,以外国留学生的视角将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中国跃然纸上。这部是“我的中国留学生活"系列插画作品的第七部,也是大外国际艺术学院跨学科实践教学的又一成果。
指导老师:刘虹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